服务热线: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世纪星月刊 > 第11期 (2011年11月)

【专题 言论】石油峰值下的中国能源战略思考

2011/12/8 16:42:29

 

 

 

  关于石油峰值尚存诸多争论,但世界最后一滴石油肯定有采光的那一天。石油峰值对中国的影响深远,全社会对石油峰值的关注无疑有助于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。

 

一、石油峰值论的兴起、发展与争论

 

  当前,世界石油工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:世界经济持续发展使人类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加,而石油的供应却面临挑战;国际油价持续高位震荡,高油价时代不期而至;石油资源国有化浪潮正在掀起;能源安全特别是石油安全引发各国政府对石油资源的空前关注。在这种背景下,研究矿产资源枯竭规律的“石油峰值论”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,正在引起许多国家的政府机构、行业巨头、学者及民众的广泛关注。

  目前,全球关于石油峰值问题的研究已得到迅速发展。峰值论派的代表主要包括一些地质学家和民间研究机构。此外,一些国家科研机构也发出了警告。2003 年,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的Russell Brown 在其报告中警告世界石油产量可能在未来十年内开始下降,人类要尽早预备应变方案。2004 年,美国智囊机构“PFC Energy”基本上同意Campbell 的预测,但结论没有Campbell等人悲观,它把峰值来临的时间推迟到2010 至2015 年间。

  而反对派的代表主要是一些官方机构,在2000 年发表了一份有关石油的研究报告,估计世界上可供利用的石油可采储量共有约3 万亿桶,并由此推算出石油峰值约在2036 年来临。IEA(国际能源署)则认为石油峰值约在2020 年来临。

  总的来看,目前石油业界对全球的石油峰值何时来临还没有定论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争论似乎对峰值论派越来越有利。

 

二、石油峰值对中国的影响分析

 

  中国的石油峰值到底是哪一年?峰值论派一致认为,中国的石油峰值是2015 年,天然气峰值是2035 年。也就是说,中国的石油、天然气产量将分别在8 年、28年后达到最高值,分别为1.9 亿吨和1200 亿方。
石油峰值是否意味着石油的终结?石油峰值出现后还有一段产量延续期,这段时间内油气可能仍然保持相对稳产,但油气产量的箭头从此总体朝下。石油峰值并不意味着石油危机,但峰值之后石油产量将越来越少,这无疑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石油安全。
众多能源专家认为,我们正在走向后石油时代。从这个角度说,石油峰值论为后石油时代提供了某种支持。研究后石油时代及石油产量顶峰,是为了更好地迎接它的到来。后石油时代不是某个点,而是一个漫长的时期,可能20 年、30 年,甚至更长一些时间。

  石油峰值的影响深远。试想,一个国家自身能源使用年限进入“倒计时”时,她不可能无动于衷,这必将促成更多的国家能源战略与政策措施出台。

  石油峰值的最直接影响,是中国将可能面临更大的油气短缺。近10 年来,我国的石油消费年均增长率达到7%,而同期石油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为1.8%,供给形势十分严峻。

  油气短缺造成的影响,使交通运输等高耗能行业首当其冲。由于私家车、公交车等机动车行驶里程增长迅速,交通也成为中国能源消耗增长最快的领域。石油峰值到来后随着石油产量下降,交通系统将可能首先陷入困境。
环境压力是石油峰值带来的另一个影响。中国是煤炭消费大国,由于煤炭的高污染性,导致中国污染排放、资源开发都超过环境承载能力,环境保护压力很大。

 

三、石油峰值下的中国能源战略抉择

 

 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,而探明原油储量仅位于世界第13 位,且呈下降趋势。目前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3.8 亿吨,储采比仅为13.4∶1,远低于世界石油平均储采比58.6∶1。

  我国油气资源自给率逐年下降,如何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是迫在眉捷的重大问题,必须采取有力措施,坚持不懈地开拓能源资源,同时下大力气节约资源,推动能源行业的战略转型,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。

 

1. 构建节约型社会,走科学发展之路

  从政府层面看,改变经济增长方式,调整产业结构,节能减排等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近年来我国不仅明确了具有法律效应的能耗约束性指标,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遏制高污染、高耗能行业快速增长的综合性调控措施。今年上半年,全国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同比下降了0.88%。虽然非常微小,还是扭转了其多年来持续上升的态势。

  石油石化企业既是能源的生产者,也是高能耗产业,必须率先搞好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,一方面培育大型骨干炼化基地,进一步发展深度加工,使每吨原油发挥最大的效益;另一方面应通过技术进步,重点抓好高耗能环节,如油气开采、原油加工、乙烯、合成氨等的节能技术开发。

  如果要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,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推进包括能源在内的资源环境价格体系改革。通过价格市场化机制的建立与完善,最终实现“更多的依靠市场化手段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。”换句话说,能源成本上升是正常现象,上升可刺激替代能源商品化。

 

2. 以科技为支撑,立足国内,开拓海外

  从国内看,截至去年年底,中国剩余油气可采资源量分别为181.4亿吨和24.1万亿立方米,占国内油气可采储量的71%和89%。从国际看,全球剩余油气资源丰富,目前世界石油资源的探明程度为6 0 % 左右,潜力巨大。

  虽然资源探明率低、潜力大,但勘探目标日趋复杂,实现油气勘探开发快速发展的压力剧增。在此形势之下,惟有不断解放思想,立足国内,开拓海外,积极进行国际合作,通过重点技术攻关,加大配套成熟技术的集成和应用等,挖掘老油田周边“隐藏的珍珠”,寻求更多的油气新发现,实现资源保障能力的不断提高。

  能源领域的多边合作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。这种合作必须是灵活的——既加强单边的合作,也要扩大多边的合作。而且,坚持开放原则,是全方位进入国际市场并从中受益的有效途径。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,任何一个石油合作组织都不可能控制国际石油市场,但它却可以通过国家之间的多元化合作,优化区域能源特别是油气供需结构,促进全球油气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和一定程度上保障全球油气安全,从而对国际油气市场形成影响力,掌握一定的“话语权”。

 

3. 坚持多元化能源战略

  我国能源面临着供需结构矛盾、安全压力及环保压力。合理调整并完善现有能源结构乃是必由之路,应加强技术开发,在现有能源基础上发展非常规油气资源、可再生能源及其它替代能源,实现能源发展的多元化战略。

  首先,可再生能源是多元化能源战略的重要选择。中国丰富的新能源资源,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。资料显示,我国太阳能年日照时数在2200 小时以上的地区,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,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价值;目前已探明的地热储量约为4600 亿吨标准煤,利用率仅占十万分之一;中国海洋能源资源也十分丰富,其中可开发的潮汐能达2000 万千瓦以上。

  自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利用新能源以来,我国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该领域。2004 年,中国新能源发展吸引的投资,约占当年世界新能源总投资的1/5。预计今后十几年里,风能、太阳能等新能源极有可能在我国发展成为规模上千亿美元的“巨大蛋糕”。
  
  其次,要积极寻找其它替代油气资源的途径,如核电、煤化工等。核电技术成熟,是世界上广为应用的替代能源。我国规划到2020年核电发电总量将从现在的不足700 万kw 发展到4000 万kw,但我国发展核能受到原料十分短缺的限制。在煤化工产业中,应鼓励发展煤制化肥,稳步发展煤制油、甲醇、二甲醚等。

  第三,完善石油储备体系,防范供应风险。“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,维护国家能源安全”?已被明确地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,并明确提出:“到2005 年,中国石油储备能力力争达到800 万立方米,原油600 万吨。”

 

 

 


企业邮箱  |  法律公告  |  隐私保护  |  联系我们  |